。曖昧不明的殘缺。
朋友說,前夫離婚一年來,雖協議共同扶養,常他卻以自己生活為優先,缺席小孩多數活動。只有在自己想要的時候就要見孩子,孩子想提早回媽媽家還不開心,盡情討好,拚命比較。
連朋友有了新對象,都還要一副如果新對象對媽媽不好,要兒子趕緊告訴他,他會好好保護他們的樣子。
但我跟朋友都很知道,這種男人就是。
嗯⋯⋯
他只想要用自己要的方式去愛人,不管是戀愛還是當父親;他只想要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。
那種⋯⋯他以為完美,但孩子又不是傻瓜的形象。都小學生了,怎會不知道爸媽怎麼分開的呢?怎麼沒發現爸爸其實有個阿姨呢?
這幾天,又來了,朋友家中有事,想委託前夫照顧孩子,前夫又是一副我很忙,妳不能找其他人幫忙嗎?那個模樣。
朋友掙扎了一陣子,決定告訴孩子,說父親那幾天有事,所以小孩的上下課接送,可能要找親戚來幫忙。
很意外的,小孩卻說,希望媽媽的新對象來接送。
朋友又感動,卻不捨,說猶豫了很久,當時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「爸爸有事」。
我聽完跟朋友說,「我覺得誠實很好。」
我的理由如下——
在我成長過程中,母親跟奶奶多次美化我父親的冷漠,他其實讓我不太能夠判斷好與壞這件事。
她們要我接受他很忙,接受他在國外,接受很多接受,都是莫可奈何。
這些理由跟著我,到長大了,遇到那些態度曖昧不明的男生時,我也常告訴自己。
他很愛我,只是他很忙,只是他現在要衝刺自己,只是他把我放在最深處老是把我忘記⋯⋯
他讓我會告訴自己,其實有些人就只是不懂愛人,他殘缺,不是故意,但是愛,那是愛啊!
可四十歲的我,覺得這樣是不對的。
孩子是有能力接受世界的善與惡,不過度包裝的,不過分攻擊的,但適切的善惡好壞分辨。
在那些過程裡,我們才能學會何謂好好被愛,何謂無能為力但可以不失禮貌的保持距離,但不用無望的期待世界的翻轉。
健康的知道好與壞,不會抱持奇怪的期望,不會覺得自己一直被欺騙失望。那些拋棄感會好很多很多,因為最終會明白,不是我們被拋棄,我們是值得被愛的。
即便生父(母)疏離,我們還是有資格健康的被愛。就像那孩子的父親擅長「說說愛」,但孩子是可以從他人身上知道,何為紮實的被在乎。
雖然三十歲以後的人生是自己的,不該什麼都怪原生家庭,但若我們為人父母或長輩,能早早就明白,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他家庭狀況不如同那些教科書上的正規想像時,其實孩子是有能力接納跟明辨的。
不要為了怕傷害孩子而欺瞞,至少,我希望在我成長過程中,若能更被長輩們多一點坦率地告知,那麼,就會少了很多成年後,不必要的期待。